星期四, 6月 30, 2005

Dumbness deserves to loss

今天這場球我只看了第一局跟第九局,不過似乎這樣就夠了:)我看球一向不太激動,所以輸球就輸球了,我對誠泰的教練跟球團不特別欣賞,只在意球員有沒有足夠的舞台跟好表現而已。通常那跟球隊的輸贏或者是不是冠軍沒有絕對的關係。

米力威之前談過了,他的威力在誠泰的BP裡面還在李明進跟陳志誠後面。今天這場球第九局如果要換人,應該要交給BP裡面最好的投手,那個人應該是李明進。

光看比賽過程,這場敗仗運氣真的差了點,一個四壞球三個內野滾地,加上一個傳球砸到跑者,這樣就輸了一場球。如果光這樣看,的確錯不在米力威身上,但是如果檢視投球內容,米力威真的鳥蛋斃了。直球雖然有速度,但是straight as an arrow,變化球只有一顆滑球,完全不入流,不管是直球還是變化球控球都是非常爛。統一的打擊對他沒什麼耐心,有刻意等球好像只有最後一個打席,不過那個打席的策略大概是故意把球往地上打。也因為這樣讓這場比賽看起來好像不是米力威的問題,我一直很期待他可以遇到兄弟或者興農的打線,狠狠把他敲一頓早點送機票給他。把封王的比賽交給這種投手,若因此輸掉爭冠資格,大概就是棒球之神的最好懲罰吧。

封王賽要加賽一場,延到7/21,如果硬要一個完整的球季產生兩個季冠軍,這樣延賽實在很沒有道理,到時候球隊的傷兵、洋將、球員高低潮都不一樣,怎麼會用下半季的陣容來決定上半季的冠軍呢?這樣可不可以今年的冠軍賽延到明年再打,季末大家趕快請些豪打強投來打工算了。

這個聯盟的可笑荒謬又添了新的一頁。

星期五, 6月 24, 2005

留言板開放匿名

我之前沒有注意到這點,剛剛才有人提醒我這樣留言不方便,現在開放匿名應該不會那麼麻煩了。

星期三, 6月 22, 2005

誠泰的投手陣

前陣子連續下雨打亂了聯盟的賽程,對誠泰而言也成了投手調度嚴厲的挑戰。中職的教練一向對於這種密集賽程的調度沒什麼章法,能做的大概就是讓一兩個人當超人超渡其他人。這次密集補賽剛好可以順帶談談我心目中誠泰投手的分工。

誠泰目前能用的投手有以下幾人︰

    IP ERA WHIP
林恩宇 69.1 1.95 0.95
林英傑 89.2 3.11 1.25
許竹見 73.1 2.82 1.20
李明進 39.0 2.08 0.97
陳志誠 20.0 3.15 1.25
蔡士勤 9.1 9.64 2.04
楊麒嘉 15.0 1.20 1.13
田家安 6.1 12.8 3.63
米力威 13.1 3.38 1.20

黃欽智可以不用算了,他就算今年回得來,短時間也內恐怕也算不上什麼戰力,任何人在估計今年的陣容的時候期待他都是不切實際的。這些人當中除了三本柱跟李明進以外,成績反映的不見得就是他們的實力,我列出來只是參考一下,基本上局數少成這樣,恐怕連參考的價值都很小。

算起來一共有九人,我認為以接下來賽程的密度而言,上了禮拜就應該把所有的投手都放上名單。中職的active roster有25個人是沒什麼道理的,MLB一週六到七場比賽也就25人,一週三四場比賽的中職為何需要這麼多人?觀察大部分的比賽,像五號外野手或是內野替補中的替補根本沒什麼上場機會,誠泰的施翔凱、許聖杰、鄭景益分到的打數少的可憐,外野若不是刻意玩大車輪,實在也不需要登錄那麼多選手,因此絕對有空間將九名投手都放上去,以應付這兩週異常密集的賽程。

這九人中林恩宇、林英傑、許竹見是確定的先發人選,楊麒嘉跟蔡士勤可作長中繼,若遇四連戰選一人去做四號先發,李明進做SU這點大概沒什麼問題,田家安拿來吃垃圾局數,一方面可以彌補沒有二軍而失去的局數,二方面也不至於浪費主力投手戰力。

CL現在教練團是交給米力威,但是米力威的威力明顯不如陳志誠跟李明進,這是一個很大的迷思,又或者說這是中職奇蹟式的一個謎團,通常教練團在定位洋將角色的時候,判斷的點往往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膚色跟國籍。譬如今年季初,任誰都看得出來佐藤跟山崎兩位日投的威力遠遜於本土投手,但是就因為他們佔住洋將名額,他們就必定得先發。米力威現在是一樣的情形,教練設定要找一個closer,不代表找來的人就必定能勝任closer。

我認為在牛棚裡面,至少陳志誠跟李明進的威力絕對是比米力威好的,如果要選最好的兩個投手一個當SU一個當CL,那陳志誠在李明進接下SU之後才是最好的CL人選。米力威就單純是個MRP,在用不著SU的時候適時上來吃點局數,而不是浪費牛棚中最有威力的投手丟一些無意義的比賽。譬如昨天的比賽,領先九分的局面就算不讓蔡士勤丟,也應該讓米力威做點工作,而不是繼續燒禮拜日已經丟過54球的陳志誠。

投手分工的概念是各司其職,每個人清楚自己的定位,大概什麼時候上場心理也會有數。譬如七局領先兩分,李明進就知道該他出動;四局落後八分,田家安就知道要去熱身,五局領先五分,蔡士勤、楊麒嘉或者米力威就準備上場。這樣子分工明確,不會過度使用某個投手,也不會有前一場比賽垃圾局數給主力投手吃,下一場比賽只好派出威力不夠的投手面對緊張局面這種景況。

去年誠泰的調度就做了很好的負面示範,領先八分也是李明進,落後九分也是李明進。職棒是長期風險評估的抉擇,每一個決定務求邊際效益最大,該放掉的比賽就應該放掉,何況中職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二軍。已經沒有二軍還不把握機會讓該上場的投手維持手感,像蔡士勤這樣一個好投手被冰到威力盡失的悲劇就會不斷上演。

星期日, 6月 19, 2005

120%爆氣王建民

這場球王建民丟得相當好,第一局我以為測速槍有問題,一顆89mph的slider,4-seamer也都在95mph上下,直到三振Burnitz那球大概覺得今天他狀況的確很好,下半局看到Rusch的球速只在他正常的88~92mph之間跑,才真正確定他今天真的抓狂。

以往他的4-seam fastball只在low-90,今天丟到mid-90,2-seamer也有low-90的水準,location、movement一樣不差,還有一顆changeup。今天他的changeup好到不像是他投出來的,我們知道以往王建民被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out-pitch,如果他可以持續穩定輸出這樣子的changeup,那這個問題也就一點也不存在了。有幾顆87~89mph的變化球不知道是不是傳說中的splitter,不少scouting reporter都指出他有splitter,不過前幾場球幾乎沒看到,我傾向相信那些是slider。不管怎麼說,以他今天的stuff確實能當個前三號先發,不過對照過去幾場球看來,今天這場應該是超出他應有的水準。

A Grand Slam by Derek Jeter?今天看到的第一個反應是「wow,他上一支全壘打好像是1999年的事情了吧XD」後來看到八局就去睡了,沒有看到第二支,Jeter的power是被他拿來跟惡魔交易的籌碼,丟掉power換取美金,這交易聽起來不錯。下一次要看到他雙響炮,可能又是五年後的事情了...

Glendon Rusch本來只是個LRP,貝克爺操掛了他的先發才抓他上來頂替。除了curve沒有什麼特別的球路,今天直球location很好,也壓制了洋基五六局,不過這種丟法正常來講,遇到洋基打線遲早要爆的,這倒不用太意外。

接下來KB去DL裡面躺,Wright還是沒回來,多出來的位置會再把Sean Henn拉上來補。Henn本來是相當被看好的prospect,不過01年加入Yanks之後就去動手肘手術,03年回來本來high-90的速球只剩下low-90,他的slider則跟曹錦輝一樣找不回來。這些因素使得多數人相信他會往牛棚發展,今年屠殺2A的原因不曉得是什麼,如果是找回了他的速球跟滑球,的確值得期待。不過他的未來並不在今年,以他的傷病史跟累積的minor局數而言,今年應該讓他留在2A或者3A多丟一點局數,順便練一些新的變化球,要不是今年我們的rotation狀況太多,照說不應該讓他上來才是。Henn的未來跟王建民不太一樣,他是傷病史比王建民還慘的投手,如果有不錯的對象可以換,交易Henn出去不一定不是個好主意。

星期一, 6月 13, 2005

A All-Star Myth(2)?

總結來說,所謂「大牌球員的迷思」對球隊的壞處有二,一是之前說的負擔別人的競價成本,二是把自己農場裡的好球員掏空。基本上只要不是在重建中的球隊,或多或少都會簽FA或者拿新秀去交易球員,這本身不是壞事情,球隊馬上會得到即戰力的提升。而所有球隊這樣做之後一樣都會負擔相同的成本-得到一些薪水高過貢獻的球員,因此拉高薪資總額。所以每支球隊都會量力而為,譬如開創錢球流的運動家也曾經嘗試留下Giambi,開出的也是10M/yr以上的合約,如果他們簽下了,在合約的末期也是會擁有一個薪水高過貢獻的球員。可以說這些是維持競爭力必須負擔的東西,並不是單純的壞事情。

洋基跟其他球隊的不同只是在能夠負擔多少這樣子的成本,在過去的幾年內這種成本在洋基隊不斷累積,也的確換到了非常好的戰績。但是今天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負荷到了一個零界點,如果洋基真的有完全用不完的資源,他們可以馬上送Wright回老家,季初除了Pavano跟Wright,也不應該放過Pedro跟Beltren。但事實上他們沒有這樣做,Beltran開的合約洋基吃不下來,Wright三年21M的投資也不甘心讓他付諸東流。

我認為很多攻擊的洋基的球迷可能真的將洋基當作美國的讀賣巨人隊了,巨人隊是真正看不到資源上限簽FA的球隊,即使有了廣澤克己,也會不客氣的簽下落合博滿,並且不把廣澤交易出去換點更實用的東西回來。洋基就算簽下Giambi卡住Nick Johnson,不用一年就將Johnson拿去換取邊際利益更大的Vazquez,這是兩隊不同的地方。事實上真正有「我用不著也不給你用」這種想法跟做法的是日本的巨人隊,洋基常常只是一些鄉民紮起的風車巨人而已。

回到「迷思」的問題,我想迷思是有的,但不是大牌球員的迷思,因為簽下明星FA是每個球隊都想做的事情,就算你問Billy Bean也是一樣,只是能用的資源常常不能承擔這種慾望而已。簽明星本身是提升戰力最快也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方法,過去幾年洋基也是如此運作得很好,至於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壞處,既然我都知道,Cashman沒有可能不清楚,每一隊的GM也都知道在這樣的規則底下簽FA會有什麼問題。洋基現在放不下的並不是大牌球員,而是對戰績的執著,俗又大碗的新秀一兩季來看,鮮少能比得上正值巔峰的FA明星,培養新秀必然得付出戰績的代價,現在解決洋基問題的方法就是進入rebuild,忘記世界大賽這種東西,或許四五年或許更久。The Boss現在放不下的是這東西,與其稱作大牌球員的迷思,不如稱作眼前戰績的迷思。

An All-Star Myth(1)?

像「大牌球員的迷思」這樣的標題,在最近洋基隊得到台灣觀眾意外的關注之後屢見不鮮,熱鬧的程度大概跟球季前認為王建民今年待在洋基隊沒有機會上大聯盟的話題差不多。我相信理性的球迷跟鄉民是依比例分佈的,所以當PTT的使用者越來越多,湊熱鬧的鄉民佔據某些版面也是可以想像的。不過作為一個洋基球迷,如果不為這件事情稍微掙扎一下,好像有點過意不去XD

要判斷洋基有沒有所謂「迷思」之前,應該先大略了解一下MLB的FA制度,這個制度比很多人想得複雜,不少人以日本的經驗,或者單純的自由市場理解美國的FA,通常這是輕易幫洋基隊冠上「迷思」的開始。

大部分(幾乎可以說全部)的大聯盟球員,要成為FA需要至少六年的大聯盟登錄天數,在這六年內球員即使打得再好也能憑自己的意思離開球隊,更別提接受別隊的大張合約,六年期滿後的球員就可以上市估價,也就是通常理解的FA。成為FA之後萬惡的資本主義就會自己做出選擇,成績優異的球員將會得到價值不斐的合約,至於那些表現不好的,自然就沒辦法輕易成為千萬富翁。

六年的限定很巧妙的維持了大聯盟的平衡。由於六年內球員即使打得再好也不能接受別隊出價,因此好球員的薪水總是比他們的貢獻低,Joe Mauer這個二年級生是美聯能打擅守的一級捕手,目前為止的成績是.299/.374/.421,今年的薪水只有最低薪資的0.3M。防守功力不如他的Javy Lopez目前的成績是.278/.316/.481,平均一年的合約是7M。如果光論能力,就算Lopez的身價沒有比Mauer低,也絕對不應該拿相當於23個Mauer的薪水,可以想見Mauer如果現在上FA,沒有8M/yr以上的薪水是請不到他的。

在取得FA資格前,一個球員登錄滿三年後可以擁有仲裁(arbitration)的資格,大致上是由一個公聽會審視球員的表現以及市場行情之後,給定一個薪資作為他下一年的年薪,可以說是避免資方得以用過低薪資壓榨表現良好的勞方的一種制度。大致有個了解之後可以輕易想見,一個球隊養出一個好球員之後,大概都能用低過他貢獻的薪資擁有他六年,這是大部分低薪資的球隊生存的方式,就像是雙城隊擁有Joe Mauer一樣。

這是在成為FA以前的情況,而成為FA之後呢?六年是個設計過的數字,一般球員都在22~26歲左右的年紀上大聯盟,取得FA資格以後正好是28~32這種棒球員的巔峰期,正常來說此時的球員可以展現最好的能力,自然會有最好的身價。於是簽下FA的球隊砸下重金,得到一個球技正在巔峰的明星球員,看起來合理無比。如果一個球隊全部都有這種剛拿到FA資格的明星球員組成,實力自然是別人無法望其項背的了。

這是簽FA的好處,壞處則是明星球員永遠供不應求,數量稀少的時候價格就會抬高,競價的結果不只反映在年薪上,也反映在簽約的年數上。一個30歲的球員知道自己將會走下坡,要求的合約就不會是兩年三年這種數字,等到他33歲再上市場,得到的價碼自然遠不如現在了。所以明星FA簽下來的頭幾年也許給的薪資還符合球員貢獻,但是到後幾年負擔的往往是當初競價時的成本。這就是Mike Mussina現在的處境。

洋基另一個問題是用新秀換已經證明過自己的明星,如果只是簽FA問題也許不會那麼大,但是你需要補強的位置,並不是每年都在FA上找得到,有時候是季前的FA根本就沒有那個位置的好手,有時候是打到一半才發現有漏洞,或者有人受傷,這時候想簽FA也沒人可以簽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交易,拿農場裡有潛力的新秀換別人已經成名的明星。為什麼別人肯換呢?通常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對方也是FA,但是像前面說的他已經開始走下坡了,他的薪水慢慢要超過他的貢獻了,所以這個球隊願意將他換走,等於當初他們該負擔的競價成本轉由洋基來負擔,這是Kevin Brown的例子。又或者球員並沒有走下坡,不過原本的FA合約快到期,甚至是今年還未取得FA資格、但是隔一年就要上市場的新秀球員,對方估計他們成為FA之後自己的財力留不下他們,與其到時候眼巴巴的看他被簽走,不如趁現在換點什麼回來,今年運動家三巨投的解體就是如此。

星期四, 6月 09, 2005

誠泰三巨投

去年林英傑加盟中職後繳出宰制整個聯盟的成績單,今年雖然有點衰退,但是仍然是王牌等級的投手。林恩宇退伍之後也如預料般表現出完全不屬於這個層次的球技,許竹見則是在展開職業生涯的第五年,終於表現得像是當年那個令勇士隊願意掏出80萬美金簽下的投手。樂觀的看,一週通常三場至多四場的中職賽程,擁有本土三巨投的誠泰佔盡優勢,不過仔細檢視之後,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危機。

林英傑的問題之前談過就不說了,他今年接下來的成績衰退是可預期的,雖然說去年的成績的確to good to be true,但他接下來衰退的速度可能會令人嚇一跳。林恩宇或許需要多一點的觀察,他的stuff沒有問題,只是一下子要一個新秀負擔長期的rotation,會發生什麼事情沒有人知道。

許竹見則是我最有疑問的一個,我認為他現在的能耐是被高估了,今年他的確是一個水準之上的先發投手,但是我不認為他能夠跟林英傑、林恩宇相提並論,有些人以他擁有三人之中最快的球速而給他最好的評價,姑且不論他的潛力如何,至少現在拿出來的東西,他仍然在雙林之下。

我把他脫胎換骨前,今年第一場比賽的成績拿掉,他跟其他兩位投手今年的成績比較如下︰

     IP SO/9 BB/9 ERA WHIP ERC
許竹見  50.1 6.26 3.40 2.32 1.29 3.23
林英傑  79.2 7.46 2.60 2.82 1.22 2.98
林恩宇  55 6.38 1.64 1.96 0.96 2.30

很明顯的,許竹見的保送率最高,WHIP也最高,三振率雖然最低但是差距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ERC比起其他兩個投手明顯高出一截,比起他的ERA也是高得離譜。根據誠泰專屬數據魔人sweetJ統計,許竹見面對不同情況的成績如下︰

Situation   AVG OBP SLG
Base empty 0.291 0.366 0.418
Runners On 0.209 0.265 0.264
On RISP 0.216 0.295 0.235

壘上無人的時候許竹見成績是.291/.366/.418,壘上有人的時候誇張的提升到 209/.265/.264,當跑者上到得點圈,他則有.216/.295/.235的表現,這是為什麼他的ERA比起ERC會低那麼多的原因。

怎麼看數字(5)裡面我提過,ERC比ERA高很多的投手有兩種可能,一個是運氣非常好,另一個是危機處理能力很強,許竹見屬於哪一種?數據上我沒有方法貼近真正的原因,不過我相信多半是因為他的運氣好,在5/28對兄弟那場比賽,三局上跟五局上兄弟各有一次機會徹底擊沉許竹見,結果三局那次彭政閔擊出投手正面強襲平飛球被接殺,五局那次蔡豐安三壘邊線強勁滾地球,被三壘手威拉斯美技沒收,這局一開始,陳瑞振一支中外野德州安打也被中外野手馬力歐飛撲接殺。最後許竹見的表現是五局無失分,如果沒有這三球好球,他的帳面不會那麼漂亮。

當然我們知道數據之所以可靠,就是可以避免小樣本的錯誤印象,我舉一場比賽可能只是剛巧他這一場的運氣比較好,不代表真正的原因就是如此。

至於以stuff而論,許竹見在三人之中無疑也是最差的(雖然已經足夠他成為一個水準以上的投手),他的直球品質雖不遜於其他兩人,但是控制能力大大不如,變化球的火侯更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林英傑跟林恩宇都擁有兩顆以上控制良好、威力十足的變化球,許竹見的滑球則得看天吃飯,其他指叉、變速都只能當小菜搭配。一旦直球也出問題,許竹見不會有林英傑那種光靠丟老人球也能繳出QS的能耐。

既然找不出有什麼理由能說服自己他能夠在壘上有人時表現得更優異,我相信他目前過低的RISP被打率大半是來自運氣,所以當運氣不可依侍的時候,他的成績遲早要往下掉。至於會掉多少,很難預測,當他狀況好的時候他的確擁有吃死中職打者的條件,品質良好又能丟進好球帶的直球,水準左右控制能力和威力的滑球,並且當他直球有威力的時候,不算很好的變速球也會變成三振打者的利器。不過他能不能在一整季的rotation中穩定繳出這樣的stuff?我沒有這麼樂觀,不過即使他的成績下修變成一個真正ERA3.20的許竹見,這樣的投手到哪一隊去都仍然會是一位稱職得三號先發。

我發現ptt或者官網討論區會爭吵,常常來自對於球員的批評,但是很多批評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譬如說罵誠泰打線太差之類。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能耐是60分,當他做到60分的事情他就完成任務了,做到80分那是賺到,除非他做了40分的事情,不然這種批評是很無謂的。台灣的媒體常常做一些一窩蜂的事情,現在把許竹見捧上了天,等到他成績往下修的那一天,我們再看看這些媒體跟球迷會是什麼嘴臉。

星期二, 6月 07, 2005

聯盟的水準和不耐操的投手

前一陣子讀到生物學家Stephen Jay Gould一篇文章,在談四成打者在MLB消失的原因,他的論點很有趣也很有道理,或許也能拿來解釋現代投手不耐操這個印象。

大多數的球界人士,特別是老球員自己,對於包括四成打者消失以及年輕投手不耐操這件事情,抱持的答案多半是聯盟的水準衰退。這是很直觀的印象,超級打者跟超級投手的消失,代表這個聯盟無法提供如同以前一般刺激的傳奇色彩。不過仔細分析之後,更科學的訓練、更發達的醫學、更多樣的球種、更多更多的各式研究,怎麼想接受這些新事物的選手,實在沒道理不如以前那些土法煉鋼的老球員。這種想法不只在大聯盟有,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前陣子王光輝、黃煚隆先後說現在聯盟的打者不如從前,徐生明也質疑為什麼現在的年輕投手不如從前耐操。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有辦法拿到所謂「職棒全盛期」,也就是職棒四年到七年左右的錄影帶,會發現這個假象很容易就被戳破。傳聞中快速球動輒145到150的四大天王,其實多半時間快速球只在140上下,更常只在135~138間打轉,而有七彩變化球稱號的黃平洋,實際有威力的球路也僅只指叉與滑球擁有決勝的威力。而除去這四大天王以外,其他的投手更是乏善可陳,多半是靠洋將撐場面,跟現在六支球隊普遍能提供三到五個稱職本土投手的情況難以相比。而在以往投手不如現在投手的條件下,從前打者的成績跟現在相比也弱上一截,給人強打印象的王光輝,即使扣掉生涯末段13~15年這段時間,他的OPS也不到.760。而被認為是最好第一棒的林易增,生涯OBP只有兩年超過.370,多數時間只在.320以下打轉。至於被很多人認為是本土首席砲手的廖敏雄,比起誠泰謝佳賢、彭政閔相比都還要遜色不少。

同樣的,MLB從前那些不會投滑球、指叉球、變速球的投手,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比現代這些投手好。這是從觀察的角度言,Gould另外用一個統計上的理論解釋這些現象。

我們知道通常95分到100的過程,遠比55分到60分來得難,並且當你進步了5分拿到100分後,就已經沒有進步空間了,而同樣進步5分成為60分的人,則還有40分的空間可以努力。這個簡單的觀念基本上解決了Gould四成打者消失的問題,我認為同樣可以解釋現代投手不耐操的疑問。Gould稱這個100分的關卡叫做「右牆」,是一個進步的上限。他舉了幾個運動中的例子,譬如女子馬拉松的成績,在開始發展女子馬拉松的二十年內成績有大幅的進步,但是第二十一年開始這個進步就停滯了,變得很緩慢,這個右牆就是人類的極限。

早期的棒球比賽就像是還沒開始發展的女子馬拉松,大家的平均成績可能只有20分,而當大家受到的訓練都很少的時候,天份好的人可以輕易的拉開差距,當平均是20分的時候天才可以拿到80分,這個遠遠超出平均的能耐,使得這些早期的打者可以打出誇張的四成打擊率。當專業的訓練以及更多的人才投入棒球運動,平均成績會得到整體的提升,對20分的人來說,他要得到大幅提升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一開始就拿到80分的天才而言,要進步到90分卻是大不容易。所以當棒球開始發展,平均提到60分的時候,這些天才可能只進步到85分,所以早期頂尖的球員擁有超出平均60分的能耐,現代的頂尖球員卻只能超出25分。

換句話說,四成打者的消失不但不代表聯盟水準衰退,相反的表達了整個聯盟水準的進步。中職在第一個全盛期之後馬上面臨了簽賭案的衝擊,使得水準大幅下滑,剛好提供一個很好的比對環境,包括單季最高打擊率、最多全壘打、最多盜壘等紀錄都是在職棒8~12年這段時間創下,而且比以往的舊紀錄高出不少,變成創紀錄的第二高峰。(第一高峰正如你所知,是水準還沒提升起來的1~3年)

解釋了四成打者消失的原因之後,我當時有想到或許可以解釋年輕投手不耐投的問題,因為現代棒球的競爭水準較高,所以投手必須用比較高強度的投球應付,相對來說,以往的職棒投手就能比較輕鬆的面對打者。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解釋高強度的投球比起低強度的投球,的確較有可能令投手受傷,我的專業並不是醫學,所以懷疑歸懷疑,畢竟也只是個想法罷了。不過前幾天看到民明網有一篇文章,作者是專研人體運動科學的總長,當中提到David F. Stodden醫生的論文,明確指出在高水準場合投球的投手較容易受傷,剛好印證我之前的這種想法。

我常在棒球討論區看到有人認為從前的中職水準較高,甚至是許多以前是球員的教練也這麼認為,其實除了實際觀察以及上述的論證以外,比較以前宰制中職的洋將,跟現在被打回家的洋將的水準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現在的中職無論投、打水準都較以前高,其實是不用懷疑的。

星期一, 6月 06, 2005

When to CLOSE"R"

今天(應該說昨天了)公視跟緯來各轉播了一場Closer在平手狀態下上來的比賽,雙城對洋基這場,雙城的王牌救援Nathan在三比三的比數下十局上出場。中信對La New則是一比一的比數下,中信王牌救援達威八局上上班。最後兩邊的closer都掉了分淪為敗戰。

這兩個調度有沒有問題?

就跟勝投一樣,SV是個相當無聊的數字,如果說真的有什麼意義,那也多半是球賽以外的因素賦予它的。舉個例子﹕一個投手八局滿壘上來,領先一分面對陳致遠、彭政閔、蔡豐安都順利解決,沒有救援點﹔下一局一個救援投手上來,面對郭一峰、許誌為、李志傑都順利解決,有一個救援點。

哪一個難度較高應該不言可喻,可是為什麼八局面對比較艱難處境的投手拿不到SV,九局比較輕鬆解決的場面卻可以拿到SV?撇開紀錄的角度不談,如果想要贏球,在八局的情況才應該派上牛棚中最好的投手上場,但是大多數被SV這個無謂紀錄制約的教練,選擇的調度卻是將最好的投手拿去面對較不危險的局面,而讓不那麼好的投手決定這場比賽的勝負。有些人稱許所謂的「分工明確」就是在沒有SVO的情況下不派closer,由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應該可以了解那是沒有意義的。

回到這兩個case來看,MLB是沒有和局的,也就是說如果一直僵持下去,就是在比兩邊牛棚燒掉的速度。如果堅持有SVO才派closer的思考方式,顯然雙城這個調度不合理,但是仔細一想,如果派出並非頂尖的投手,然後早早輸掉了比賽,甚至還等不到closer上場。結果你隊中最好的投手在決勝關鍵期沒有出場,反而是不那麼好的投手決定了比賽,這樣豈有道理?又主場後攻球隊一旦進入延長賽,無論如何是沒有SVO的,通常這種情況,MLB普遍的做法是讓closer先投一兩局,如果沒有贏球那再換次好的投手上,依次類推。會一兩局就換下closer是考量到以後的比賽,相對來說,如果往後有四五天的off day,那讓他投個三五局,只要沒有威力下降的問題也不是不可以。

至於中職考量就更簡單了,既然有三個半小時或者十二局和局制,在比賽末段派出最好的投手絕對是不用考慮的事情,除非有後續賽事調度上的考量,不然派上牛棚中最有壓制力的投手,可以確保輸球的可能性降到最小,而且也不用太去煩惱closer丟幾局的問題,大多數的延賽不用十局就算和局了。考量到禮拜一中信沒有比賽,雖然XU常常變一些奇奇怪怪的魔術,這個調度除了前一天丟了兩局的達威壓制力是否下降以外,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雖然結果是不好的,但就像我在Sabermetrics這篇當中提到的,一個調度或者戰術正確與否並不是從結果而論,而該從調度是否合理來評斷。

所以前一陣子有球迷在討論凱薩是否過勞的時候,舉出他在不少沒有SVO的比賽也上場當作證據,其實說服力不是很夠。SVO如同勝投一樣,除了給一些豬腦教練大致依循的準則以外,剩下的價值大概就是媒體炒炒消息,或者藉此展現出聰明的教練厲害之處。

BTW,其實有不少情況是陰錯陽差,設定的SETUP威力其實比Closer好,然後在大多數較重要的場合,出場的是這位較強的SETUP而非Closer,反而對球隊較有幫助。例如96年的Mo,去年的K-rod,還有去年誠泰的李明進。

星期五, 6月 03, 2005

林英傑累了嗎?

林英傑6/1那場出賽表現得並不好,事實上不限於這一場,今年他的stuff普遍而言跟去年季初差了一大截。不管是直球的movement還是各種球路location的控制,跟去年那個宰制中職的林英傑完全判若兩人。

我們都聽到林英傑從去年開始就不斷抱怨他的手會痛,而事實上,在美式防護觀念裡頭,一個兩年沒有投球的投手一下子要負擔一整個球季的rotation是要被特別注意的事情。如果將球員視為球隊的長期資產,犧牲眼前的戰績換取球員長久的投球生命也不是不可以做的事情。我相信林英傑球威的下降跟他手臂疲勞甚至受傷的程度有絕對關係。

在評估先發投手是不過於操勞的數據,通常是使用PAPs(Pitcher Abuse Points),就是所謂投手被濫用的點數。是BP發展出來的數字,算法相當簡單,先發投手投的前一百個球不計點數,超過一百球的部分這樣計算︰

101~110-每球1點
111~120-每球2點
121~130-每球3點
131~140-每球4點
141以上-每球5點

然後將一個投手每場的點數加總,即是這個投手的PAPs,另外可以將總點數除上總先發次數,為PAPs/GS。另外根據醫學研究,投手的手臂要到二十五歲以後才告成熟,且越老的投手越能夠承受更多的投球量。所以還要做年紀的校正之後算出勞累程度(Workload),Workload的算法是︰

32歲以上=PAPs/GS
32歲以下=PAPs/GS x [1+(32-Age)*(1/6)]
(workload超過20被認為很有可能在一兩年內受傷)

在使用這個數字上爭議很多,很多老選手認為年輕的投手不耐操並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撇去老選手不談,就連Statshead之間也對這個數據有不同的意見。這個workload的公式應該跟XR這類的數據一樣,是用統計跟回歸分析做出來的結果,在統計上我們本來就不是針對每一個case來討論,所以PAPs只是一個大概的指標,有的人workload很低一樣天天掛點,有的人workload很高也是操不掛。要找出PAPs的反例當然很容易,只不過這個數據是作為一個衡量風險的指標,告訴你workload高的人「很可能」會掛,就如同其他數據一樣,風險做出來之後要怎麼判斷端看主事者而定。

另外就是台美環境不同的問題,在台灣不管是防護觀念、強度、重訓程度或者是投完球的保護條件都差很多,因此這種並不是像AVG、WHIP信度這麼強的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又更為有限。不過我們姑且看看這樣算下去誠泰的投手是什麼情形。

根據Debugger辛苦排log算出來的結果(這代表有錯請找他XD),林英傑去年的PAPs/GS達到14.6,workload校正之後則是34.07。今年的PAPs/GS我算出來是19.08,workload是44.52,其中主要是一場147球的先發,如果扣掉那一場的話,他的十一場先發workload是19.94。

另外列幾個對照組(PAPs/workload)
    十五年   十六年
風神  19.8/19.8  18.0/18.0
潘威倫  6.2/16.53 16.75/41.88(5/31對誠泰131球)
陽建福 19.0/38.00 none
吳思佑  8.3/22.13 先發次數太少

可以很明顯看出,所謂的本土四小天王其實工作量都不輕,而看似最操的風神則因為已經是個老投手了,所以workload算起來反而還好。這剛好點出一個傳統觀念跟美式科學研究最大的不同處,傳統的觀念裡總認為年輕的投手比較勇,應該比較耐操,而老投手體能衰退,反而應該好好保養。事實上這跟醫學的研究剛好是相反的,年輕投手在體力及肌力上或許的確有優勢,但是手臂並不是能跑能跳就自然勇猛的東西。台灣經過簽賭案的斷層後發展出來的這票好手同時加入職棒,都以25歲不到的年紀作為隊中的王牌,而環境上又沒有這類科學醫學的觀念保護,少年得志是他們的運氣,早早殞落的命運希望不要是他們的不幸。

回到林英傑的身上來看,說他是中職近兩年最操的投手只怕一點也不過分,雖然兄弟總是給人狂操先發投手的印象,但他們的投手都是有一定年紀的老投手,林英傑以二十四、五歲的年紀,這兩年的workload竟高達34跟44,就算這個數字並不完全精確,但超出危險的標準那麼多,任誰一看都知道他的確有過操的危險。

很多球迷或者教練想當然爾的認為外國人先天佔優勢,因此東方選手比不過黑人白人是很自然的,我不是此論點的信徒,不過對這些人而言,林英傑即使是以「先天優勢」的外國標準來看都已經是過度操勞,何況他還是一個兩年沒有摸球、抱怨手痛已經超過一年、被診斷出手肘積水的投手呢?

現代的企業無不將人才視為難以取得的資產,在職棒界這種情形更是明顯。一個好投手如果可以在棒壇綻放光彩十數年,為什麼要在沒有爭冠希望的情形下過分使用他呢?郭泰源總教練是一個生涯先發場次超過三分之一以完投做結的傳奇,但是若以這種萬中無一的例子當作普遍情形看待,只怕就要這麼毀了誠泰未來五年爭冠的希望。

誠泰的隊型跟La New很像,主力都是一票二十出頭的選手,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琢磨。以正常的角度而言,等這批選手發光發熱的時候,其他不願舉辦二軍又沒有決心新陳代謝的球隊勢必會衰弱下去。因此真正有遠見的做法是這兩年將一軍當作二軍磨練,誠泰只要能確保林英傑、許竹見、林恩宇、陳志誠、楊騏嘉、李明進這些球員不受傷,又讓他們有足夠的局數成長。三年之後怎麼打都會是爭冠的球隊。

台灣的球隊既不願辦二軍,又無法忍受戰績養兵的做法,這樣子胡搞,只是把自己爭冠的希望搞掉而已。